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展覽】大清盛世──瀋陽故宮文物展

最近看了歷史博物館的「大清盛世──瀋陽故宮文物展」。

瀋陽故宮博物院是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大陸第四座「姊妹博物館」。瀋陽故宮又名「盛京皇宮」,史家稱為「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一朝」是大清皇朝,「兩代」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瀋陽故宮佔地約2萬坪,現有古建築114座,在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次展覽這次引進六王一后(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清世祖福林(順治)、清聖祖仁皇帝玄燁(康熙)、清世宗憲皇帝胤禛(雍正)、清高宗弘曆(乾隆)、以及孝莊文皇后)的124組文物,其中24件為一級國家文物,分成五大主題:「女真──滿族的崛起」、「白山黑水的戰士」、「後妃佳麗風華」、「君臨天下」、「宮廷御用雅賞」。全票250元,我買的是「憑花博門票享優惠」的190元優惠票。

展覽10:00開始,我先進去看,再出來到入口處跟11:00的團體語音導覽(租借器材設備費20元,10:30就可以預約報到)。下面記錄我印象深刻的展覽品或覺得有趣的導覽內容,圖片及部份文字來自特展官方網站(現場不能攝影,導覽解說員歡迎我們到官網找展品圖片)。

一、「女真──滿族的崛起」

六王一后,滿清十二個皇帝卻有十三王朝──皇太極改年號天聰為崇德,所以他一個人有兩個年號。

故事從女真部族的傳說「滿州三仙女起源」開始,「傳說長白山之東布庫里山下,曾有三位仙女在此沐浴,其中的佛庫倫吞食神鶴叼來的果實而懷孕,之後生子取名布庫里雍順。而佛庫倫成為後來滿族人供奉的始祖神。據傳說布庫里雍順乘著母親給予的船,延江而下。來到牡丹江與松花江交會處的斡朵里地方,當時稱此地為三姓,三姓人擁戴布庫里雍順為首領。此傳說反映出女真族始祖所經歷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階段,以及印證了斡朵里是建州女真早期的定居地。」重點來了:清朝的皇帝全都相信這是真的,沒有人告訴他們這只是傳說。(所以不要隨便騙小孩,把神話故事當成史實不是好事啊。)

瀋陽故宮是清朝入關前 (西元1625年至1644年) 所建造的皇宮,後金「汗」努爾哈赤攻佔瀋陽,西元1625年獨排眾議遷都於此,隔年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並對皇宮進行改革擴建;康熙、雍正、乾隆等歷代皇帝皆持續擴建。這次展出的大政殿銅雕模型是皇太極時代的正殿,當時的建築群包含八旗(八王)的辦公室,八王議政走民主路線。到了(建築群)中間的康雍時代,前方的議政區讓官員來早朝的時候得越爬越高,反應出當時的極權議政形式;後方居處(鳳凰樓等建築)又比前方的議政區高,居安思危。而建築群左方是乾隆區,房子特別多。(這也反映出乾隆的個性……)

二、白山黑水的戰士

這區從八旗制度開始介紹,以戰場事物為主。


「努爾哈赤御用寶劍」來自明朝,劍未開鋒,沒有上過戰場,據信是明萬曆23年明朝廷敕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的「龍虎將軍劍」,因為保護高麗打贏日本的豐臣秀吉。努爾哈赤早年曾在明朝李成梁帳下當一名小兵,是多小的小兵呢?是幫將軍洗腳的小兵。傳說李成梁自誇腳底有紅痣是富貴之相,努爾哈赤:「那有什麼了不起,我腳底有七顆紅痣」。後來欽天監觀天相認為遼東傳出帝王之氣,可能有變,李成梁想到這個曾經幫他洗腳的腳底有七顆紅痣的小兵,派兵捉拿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拼命奔逃,在大草原上無處可去,正好地上有縫隙,他躲進去,天降大群烏鴉把他蓋住,讓他躲過追兵,這就是傳說中的烏鴉救主。因此瀋陽故宮鳳凰樓前有餵烏鴉的竿子,是為了感謝烏鴉的(同時也要感謝喜鵲,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至於八旗,制度由努爾哈赤創建,原本是四旗。其實最早有五個顏色:黃色的土地,白色的水,藍色的天空,紅色的太陽,黑色的鐵,但是黑色在戰場上看不見,又是從黃色的土地裡取得的,就取消了。皇太極時蒙古與漢族來降,進而成立蒙八旗與漢八旗。八旗的地位平等,上三旗為正黃(旗主是皇帝)、鑲黃、正白,在打仗時這三旗由皇帝領軍。其餘稱為下五旗。


八旗甲冑。上衣下裳,開叉在前後方便騎馬,護腋預防抬手攻擊時露出空隙,衣領做在帽子下緣。棉甲是清代的特色,甲片藏在布裡,以銅釘固定,同時銅釘有反光的功能,可以讓軍容壯盛。棉甲重約15公斤,在各朝的盔甲中算是很輕的──宋朝的要30公斤(太驚人了,果然得身強體壯才能上戰場啊)。


「天命年鑄雲板」。看到「雲板」,我腦袋裡浮出來的是紅樓夢中秦可卿過世時報喪音的段落文字。這是努爾哈赤跟明朝學來的警報系統,敵犯時依人數和緊急程度有不同的敲法。同櫥窗裡的信牌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詔書傳遞系統,而「皇帝之寶印牌」是歸降的信物。


「乾隆帝大閱甲冑」。每三年一次的「大閱」閱兵用(另外每年會在南院閱兵)。帽頂上黑黑的那根柱子是貂尾,紅色的部份則是馬尾染紅。窄袖表示不忘本(馬上得天下)。清代的甲片呈長方形,和魚鱗狀的明朝甲片不同。至於「護心鏡」大概裝飾效果大於實用效果(很少有皇帝出征的時候帶頭在前面衝吧),閃亮亮的反光除了壯盛軍容外,敵人攻擊時看到護心鏡上的倒影會有瞬間遲疑,這就是最好的反擊時機。


皇太極御用腰刀。這就是真正上過戰場的,劍刃開鋒,上面有兩道「血槽」。刀鋒入肉時金屬薄片會被肉夾住,很難拔出來,用力拔出時會大量噴血;而血槽製造了刀鋒入肉後的空隙,可以輕易拔出,而且可以讓血液順著血槽流動滴下去,不會噴得到處都是。把科學用在戰爭上是很聰明,但是也讓人覺得好可怕……。

另外覺得很有趣但是找不到照片的「乾隆御用樺皮弓」是反曲弓,弓弦的凹槽在內(一般在外),所以彈力特強。旁邊「福臨(順治)御用牛角弓」則是乾隆小時候用的弓,所以比較小把。滿清皇族教育四歲學騎馬,五歲學拉弓,十二歲之前就要練到文武雙全啊。

三、後妃佳麗風華

這部份展出後宮佳麗的畫像、用品。


無款設色孝莊皇后全身像圖軸。朝服是最正式的服裝(分為朝服、吉服、常服),所以要畫像一定要穿最正式的出來。戴鳳冠,額頭上勒額的那條裝飾只有皇后能用珍珠。不忘本的窄袖,三串朝珠(正中、左、右)。

(找不到圖片)三件朝褂,其中的「石青緙絲五彩金龍棉女朝褂」是朝褂三款固定款式中的第一款,「緙絲」通經斷緯,經線固定後緯線不停換色堆疊上去,雙面圖案相同,這一件要做兩年。另一件「石青緞彩繡平金龍女朝褂」是第三款,刺繡的昇龍有立體感;重點在於,清代的女性朝服可以有龍,並不像其他朝代只有皇上能用。

女性服裝的櫥窗,則是把內衣拿出來展示──分辨內外衣的方式很簡單:內衣下擺不開叉,外衣則會開叉讓內裡露出來。這一櫃華麗到令人讚嘆,每件都有吉祥典故:「藕荷綢彩繡女棉袍」袖口的金魚和衣服上的海棠表示「金玉滿堂」,「黃綢彩繡氅衣」上的梅、竹表示「青梅竹馬」,象徵感情和睦。一件繡滿了蝴蝶的單衣(可以單穿)更是讓人驚歎不已。不過我看到這些很華麗的衣服,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穿這種衣服怎麼做事?」欸,能穿這種衣服的根本什麼事都不用做啊,只要「展示」就好了。


「點翠鳳戲牡丹女帽」。「點翠」是明清的頭飾工藝,以銀、銅質為托,製成植物、鳳凰或其他鳥類形狀的薄片,再用翠鳥的羽毛鑲嵌其上。也就是說,上面那張圖片裡所有閃亮亮的淺藍色,全都來自翠鳥的羽毛。很難想像這樣一頂帽子要用幾隻翠鳥。


「藍緞彩繡暗八仙釘珠料馬蹄底鞋」。「清代宮中後妃所穿。此鞋底部以下中間部分有高高的木跟,外形為馬蹄形狀,俗稱“馬蹄底”旗鞋,鞋口為黑緞,邊上繡平金水紋兩道,釘有彩色料珠,鞋幫在藍緞上彩繡暗八仙圖案,鞋底跟四周鑲有料珠卍壽字、雙錢花紋,上部為蝙蝠紋。」滿族的女子不纏腳,所以這鞋還挺大的,不是三寸金蓮,但是她們也不想把大腳露出來,才發明這種高底鞋把腳藏起來。幾乎不穿高跟鞋的我,覺得這太可怕了,穿這種鞋是要怎麼走路啊?還是反正後宮的妃子哪兒也不能去,根本都不用走路?

四、君臨天下



皇太極御用鹿角椅。「此椅製作于後金天聰至清崇德年間(1627—1643)。質地為角、木結構。椅上部以鹿角製成靠背形狀,鹿角共12支叉,4叉作為與椅交合的支柱,8叉以靠背為中心分開,左右各4叉,八叉鹿角勻稱地向四下張開。椅下部為木制,椅面呈長方形,椅心以棕繩編織,椅座四周開光,四腿外加護板並浮雕花卉,塗以金紅色漆面,椅腿下部為四足托泥式。椅前下有木制腳踏。椅背正中刻有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弘曆禦制詩一首“彎弓曾逐鹿,制器擬乘龍。七寶何須羨,八叉良足供。庫藏常古質,山養勝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後題“敬詠太宗文皇帝所制鹿角椅一律。乾隆甲戊秋七月御筆”,款下方有“乾隆”連珠印。」重點:這是明朝時製作的椅子,是明朝的式樣,木頭只是雜木。椅子上紅木的部份都是超級愛加工的乾隆加上去做裝飾的。這椅子真的很有氣勢,到底是要多大的鹿才會有這麼大的角啊?

(找不到照片)「乾隆帝御用紅漆雕龍金交椅」。交椅是折疊椅,可以收起來帶著走(皇帝走到哪坐到哪,只有皇帝能坐──當然他不用自己扛椅子啦),我查到的資料說交椅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所以又稱為胡床。這把交椅是紅木材質,清朝的樣式,屬乾隆時期的風格。


「乾隆明黃芝麻紗彩繡平金龍袍」。「此袍為明黃色,圓領右大襟,馬蹄袖,裾四開,領袖石青緞鑲邊,在紗地繡金龍九條。飾有十二章,間以五色雲蝠紋,下幅為八寶立水紋。銅扣四個。」櫥窗裡共展出五件龍袍,這件紗質的是夏季穿的,很薄。龍袍的窄袖表示不忘本,馬蹄袖用來保暖,平常在室內翻起,皇上接見時要放下(就是清宮劇裡演的要先撢袖子才跪下啦),袍長從領口到腳底(蓋腳)。九條龍呢?前3後3肩2,衣服翻開裡面還有1隻,傳說「皇上本身就是龍,所以衣服只有8條」並不正確。「裾四開」只有皇上可以這樣開,官員2開,平民百姓不能開(那怎麼行動啊?)。另外,乾隆和嘉慶的龍袍相比,正中央的龍在前者的眼睛比較小,有上門牙,下方的「水」比較低;後者的龍眼睛大,據說越晚期的龍眼睛越大,越來越可愛,有Q版的感覺。

展場也有皇帝的辦公室,從屏風、香爐到龍椅一映俱全。在上位者接見下屬裝神秘的必要條件:1.墊高讓人仰望;2.燒香煙霧繚繞。我只覺得看到那麼多香爐暖爐的,即使北方天冷非燒香燒火保暖不可,那麼多懸浮微粒還是讓人有呼吸困難的感覺啊。

五、宮廷御用雅賞

這部份展出宮廷裡的器物。比較有趣的幾件都上過新聞,像是「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銀鍍金壽字火碗」(小火鍋)、「綠鯊魚皮鞘骨箸解食刀」(環保餐具組)。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官網找不到照片的樂器。

「乾隆款朱漆描金雲龍紋排簫」現場沒解說,樂器本身16音,上書音律名稱;網路資料是這樣說的:「紅漆描金雲龍紋排簫 ,清康熙,通高33.7cm,寬35.8cm,厚3.3cm。 管內徑0.9cm,外徑1.3cm。 清宮舊藏。排簫竹質,16管,管面各書描金律名,16管之律名按其陽律、陰呂分別排開。 自左而右分別書倍夷則、倍無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兩倍律、六正律皆屬陽律。 自右而左分別書倍南呂、倍應鐘、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南呂、應鐘,兩倍呂、六正呂皆屬陰呂。 16管之管徑一致,但管長卻各不相同,倍夷最長,應鐘最短。 其排列規律為兩外側者最長,向中間長度依次遞減。 每管之上端斜削一吹口,各管依長度不同而單獨發音。 16管鑲插於形如茶几的木製套架之上。 排簫通體髹朱漆,木套架兩面以描金雲龍紋裝飾,“康熙御製”描金四字款位於16款律名襲正中,套架下部正中嵌圓環,垂五彩流蘇。」我一直都很喜歡排蕭,這件文物也的確是非常漂亮的樂器。雖然沒去查音律該怎麼對應到今日的音階,但看到上面書寫音律名稱覺得實在有趣。

「雙龍紐攫珠龍「無射」編鐘」。我從高中知道有編鐘和編罄這樣的樂器以來,就一直在幻想如果家裡可以擺一套有多好(真的是幻想)。而「金漆彩繪瑟」也是很漂亮的樂器,25絃。看到「瑟」就會忍不住想到高中時很愛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郎世寧設色竹蔭西靈圖軸」。「此畫設色。翠竹二株,瓜藤縈纏,瓜裂欲滴。西靈凝視前方花草數株,呈淺灰色。右下宋體楷書:臣郎士寧恭繪。右上角“怡親王寶”朱文方印。」有趣的地方在於這是西方來的狗,而且郎世寧的這幅畫還是用西方技法,強調明暗陰影立體感;越到後期他的畫越來越平面,因為中國的皇帝不喜歡人臉上有陰影,認為這不吉祥。導覽員說清朝皇帝讓傳教士忙著為帝王服務沒空去傳教,是他們打壓宗教自由的手段;郎世寧很怕雍正,簽名也簽超級小(在畫的右下角,真的很小)。旁邊另有一幅郎世寧的松鶴圖,丹頂鶴的羽毛紋理栩栩如生。


「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此件為清中期製造,銅胎鎏金。正方形。蓋為折疊,蓋上有兩個圓形鏤空壽字紋,整個器物在施藍色地子上繪有白、紅、藍、綠、黃色纏枝蓮花卉。器身雙鎏金黃色弦紋,餘地飾白、藍、綠、黃色花紋,兩側在雙弦紋種均設有鎏金半圓雲紋活環雙耳。這件冰箱是皇帝貯藏食物之用,是御用之用。」掐絲琺瑯的製作非常費工,要用金屬線做圖案,焊接,填琺瑯釉料,低溫燒製;因為不同色琺瑯釉料的熱縮比不同,燒出來會有空隙,必須反覆填釉料燒製。

最後記一下「章補」,雖然我沒去看章補特展。文官用的是禽鳥:仙鶴、錦雞、孔雀、鴛鴦、白鷴、鷺鷥、鸂鷘、鵪鶉、藍雀;武官用的是猛獸: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七、八品皆用犀牛)、海馬。會場的武官章補圖案可愛到讓人很難想像這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武官身上的圖案啊。

整個展覽我看了超過四個小時,其中一個半小時跟團體導覽,聽完以後又自己重看一遍;因為預算有限就沒再租個人語音導覽(100元)了。如果喜歡歷史文物的,這次展覽真的很值得一看。強力推薦!

2 則留言:

  1. 你寫的好仔細好好看喔
    我看過展才看到你的網誌
    我覺得要是沒做功課去看就少了點趣味
    看你的網誌讓我有回味的感覺:D

    ps.感覺妳念的也是文史類的科系,是嗎?字裡行間覺得挺親切的:P

    回覆刪除
  2. To nina:

    謝謝誇獎,我只是把導覽解說員的導覽內容裡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整理出來做個筆記而已。

    很高興你喜歡這篇文章。^^

    回覆刪除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