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展覽】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

總算在展期中段和molar一起去看了「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沒有拖到最後一週才去人擠人。照往例,因為故宮的展覽網頁常常在展覽結束後就自動消失,下面會有很多引用(顏色標註)自展覽網頁的文字解說,另外加上一些現場聽導覽的筆記;照片/圖片皆取自故宮特展網頁。


先來看一下特展網頁上的展覽概述。
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初期,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與西端的法國,各自引領著東方與西方文化與藝術發展的風潮。此時中國的君主是清聖祖康熙大帝,法國的君主是太陽王路易十四。
兩位君王的生平事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沖齡登基,一由祖母、一由母后撫育、輔政,將兩位幼年君王培育成允文允武、仁民愛物、雅好藝術的全能君主。他們親政前各自有權臣主政,親政後皆夙夜匪懈、勠力國政,並且各自鞏固了愛新覺羅家族與波旁王室的帝王權力。 
當時分居兩地的君王經由法國耶穌會士架起的無形橋樑,有了間接的接觸。透過傳教士們的推介,路易十四對康熙皇帝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法國朝野人士也興起對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好奇與模仿。在傳教士的講授下,康熙皇帝認識了西方的科學、藝術與文化,並推而廣之,使得當時清朝臣民中不乏潛心西學之士。 
為了慶賀建國百年,本院特籌畫、推出本項展覽,除了選展八十三件院藏文物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與瀋陽博物院分別提供二十件、十件與兩組件文物參展,另外也向香港私人收藏家商借一件藏品參展。除了兩岸三地的文物外,也遠自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與十二個博物館商借七十四組件文物參展。除此之外,法國外交部珍藏一封路易十四寫給康熙大帝的信函,因去年(2010)曾展出,故此次特精心複製後共襄盛舉。
在藉文物述說文明的原則下,展覽分成四大單元,第一單元開宗明義地介紹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個人、家庭、重要事功等;第二單元闡述當時法國耶穌會士在兩位君王間架起的無形橋樑;第三單元重點述說經由傳教士與商旅的推介,中法兩國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直接接觸與模仿;第四單元原則舉例詳述雙方交會後各自創發的成果。
希望藉由這次特展,讓世人進一步瞭解在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初期的這個時候,東西兩大君王在法國耶穌會士的穿梭與推介下,中法雙方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交會,以及交會後迸發出的燦爛火花。
簡單來說,就是把兩個大約同時代,背景又相似的君王放在一起聯展。整個展覽分為四大部分:一、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二、法國耶穌會士:君王間的橋樑;三、中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會─模倣製作;四、交會的燦爛火花─創新製作。

入口大廳非常氣派的用了整面牆放兩位君主的畫像。總覺得這個地方應該要開放攝影的,文物禁止攝影很合理,這麼漂亮的裝飾牆面又沒有破壞的問題,禁止攝影實在太可惜了。


一、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

這部份大致呈現兩位君主的背景。展場內用了不同的牆面顏色代表不同君王的展區。
康熙皇帝名玄燁,生於西元1654年,卒於西元1722年底;太陽王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卒於1715年秋,較康熙皇帝年長,也比較長壽。路易十四即位時年僅六歲,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因為都是幼年君主,路易十四遂由母后—安娜皇后攝政,康熙皇帝則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后訓政。因此,路易十四親政前由首相馬薩林樞機主教主持國政,康熙初期的朝政幾乎全由鰲拜主導。
康熙八歲登基,會被選上的理由是湯若望建議的:「要選已經出過天花的皇子」,因為天花雖然兇險,只要出過一次就終身免疫──由此可知耶穌會在當時有強大的政治勢力。16歲親政,早期由孝莊太皇太后輔政;孝莊太皇太后是蒙古人,康熙的媽媽是漢人,因此他身上有三族的特性:滿族剛毅,蒙古剽悍,以及漢人的溫良恭儉讓。

會場中一幅大家都看得很眼熟的康熙肖像,雖說是作者佚名,但導覽員表示這應該為郎世寧作品,有透視也有立體光影的西方繪畫技法。

路易十四則是比康熙還早的五歲登基,由紅衣主教馬薩林和安娜皇后輔政,23歲(馬薩林過世)才得以親政,在位72年。路易十四很愛漂亮,除了奠定許多今日芭蕾舞的基礎舞步外,香水、高跟鞋、假髮、華服都是他對後世時尚圈的重要影響。他也常常在凡爾賽宮辦各種party,讓大臣忙著比美就沒空批評政治了。

凡爾賽市與凡爾賽宮全景

另外,天主教採行一夫一妻制度,在名義上路易十四也只有一個皇后,但有很多情婦。孟德斯潘夫人就是他的情婦之一,是當時的三大美人之一,和他生了八個小孩(畫裡的小天使就是過世的小孩啊)。曼特儂夫人則是小孩的家庭教師,不算頂美但很有智慧,堅持要正式結婚,因此成了路易十四非正式的第二任皇后。

另一幅有趣的「參觀植物園」,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植物園──植物園裡哪來這麼多科學儀器和骨骼標本?財政大臣和路易十四一起參觀植物園,是為了呈現路易十四重視科學,並於其後成立皇家科學院。

暹邏(今泰國)使臣的圖,則繪出有名的鏡廳。使臣帶了中國的東西去當禮物,因此旁邊櫃子裡的「路易十四的東方收藏」其實來自暹邏使臣的進貢。molar和我覺得這些收藏不怎麼樣,比中國皇室那些御用品差多了,不過也算是東西交流的重要見證。

看瓷器,要看造型、釉色、紋飾。百合是法國皇族的徽誌,瓷器上的百合值得注目。另外,當時西方喜歡瓷器但不會燒,所以用不透明的白玻璃仿製;旁邊的海豚造型非常有趣,再旁邊另一件透明玻璃器皿上有「太陽王」的圖案。玻璃是在義大利威尼斯製造的,在那個年代價值不婓。

康熙帝南巡圖卷(第九卷)

康熙帝南巡圖卷第九卷。康熙六下江南,這是他第二次下江南的圖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清明上河圖。據說戲臺上演的是關公單刀赴會,另外畫面左邊眾人跪迎皇上也很有趣,畫起來最「大」的就是皇上。(其實找有黃傘蓋的就對了。)

另外也一定要提一下,因為當年的玻璃是用吹的,要能有一整片平滑的玻璃非常難得──旁邊那個「松花石硯台」貴重之處,在於蓋子上那一片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透明玻璃,還有上面的魚化石啊。(順便複習一下:松花石硯是清朝特有的產物。)


二、法國耶穌會士:君王間的橋樑

明清時期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甚多,其中法國耶穌會士的表現相當突出。他們人數眾多,自成體系,行動活躍,策略靈活,而且深入社會的不同階層,對當時基督教的傳播與中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流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就目前所知,康熙一朝來到中國的法國耶穌會士至少有五十位之多,其中以康熙二十六年(1687)抵華的洪若翰、白晉、李明、張誠、劉應五人最重要。他們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傳教團,為了避免衝突到葡萄牙的「保教權」,他們以「國王數學家」的身份來到中國,其中白晉與張誠被留在康熙皇帝身邊,因此對於康熙皇帝的影響也最大。
白晉曾為康熙皇帝教授幾何學,並用滿文與漢文寫成《幾何學概論》,也曾與張誠等人編寫有關西方醫藥學的講稿約二十篇。康熙三十六年(1697)白晉奉康熙皇帝旨意返回法國,希望路易十四能派遣更多學養精深的傳教士來華。返回法國後,白晉向路易十四面呈了十萬字描述康熙皇帝的報告,後來出版為《康熙帝傳》一書;此外他也撰寫並附圖介紹當時中國上層社會人物的書籍:《中國近況人物》;此二書對於當時法國朝野影響甚大。第二年(1698)隨白晉搭乘昂菲特里特號商船回到中國的傳教士中,以巴多明最著名。巴多明在白晉的醫藥學講稿基礎上,以滿文編寫、刊行了一套西方解剖學著作,即《欽定骼體全錄》一書。

當時教宗欽定傳教士的勢力範圍:大西洋以東屬葡萄牙,大西洋以西屬西班牙。因此法國耶穌會士僅能以「國王數學家」的身份來到中國。這區精華為東西文化交流的碰撞,尤其是那個年代的科學儀器文物,譬如說「對數表」(學天文用的,我數學太差了實在看不懂)、「御製數理精髓」(康熙的數學筆記)、潮汐的原理(其實當時還是搞不清楚)、音律(這超有趣的,除了記載中國音律的工尺譜以外,也用國字寫出西洋音律──五線譜在康熙時傳入)。

而讓我們在聽完導覽以後又回去蹲了好久細細爬梳的,是我超想找來貼在牆上當壁畫的坤輿全圖,也就是當時的世界地圖。




坤輿全圖

康熙十三年(1674)刊

南懷仁

縱171公分 橫52公分

平圖020786-020793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全圖為八條幅掛屏,卷軸裝,木刻墨印。每條幅長171公分,寛51公分,採球面投影法繪製。首、尾兩幅文字注記,其中二至四幅為東半球,主繪美洲大陸,注為「南北亞墨利加洲」(今南、北美洲)。第五至七幅為西半球,主繪歐亞大陸及非洲,注為「亞細亞洲」(今亞洲)、「歐邏巴洲」(今歐洲)、「利未亞洲」(今非洲),此外「墨瓦蠟尼加洲」(今南極洲)、「新阿蘭地亞洲」(今澳洲)亦繪入圖中。
地圖本身除五大洲外,圖面上空白處還刻注十四篇注記文字,內容大致是十六、七世紀西方天文地理的理論與概念,依次為「四元行之序並其形」、「地球南北兩極必對天上南北兩極不離天之中心」、「地圓」、「地體之圓」、「雨雲」、「或問潮汐之為」、「風」、「海之潮汐」、「氣行」、「海水之動」、「地震」、「人物」、「江河」、「山岳」。地名與注釋也是本圖極重要的組成部份,一般認為中國的地名多來自於利瑪竇、艾儒略的舊譯,美洲、澳洲、東印度群島所見則多是南懷仁增譯。至於注釋則來自艾儒略《職方外紀》或南懷仁參考十七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消息所撰。《坤輿全圖》是古代中文版世界地圖集大成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被認為是西學東漸的代表作。
坤輿全圖裡面不管是文字還是圖說都超可愛的啊,尤其是那些動物的插圖,簡直是來自山海經的神話!南懷仁你說,到底是哪裡有獨角獸?還有長得超像海賊王裡被拉長的細細長長的馬?

《欽定骼體全錄》也很有趣,雖然我覺得有幾個地方的肌肉線條怪怪的。據說這些借展書籍都有版權費的問題,多翻幾頁要收錢的,所以展覽期間都只能看同一頁。

最珍貴卻也是展場中唯一的複製品,是路易十四致康熙帝之書信。因為去年才展出過,而這些珍貴文物很容易受到光線、溫濕度的破壞,有限展制度,所以才會展出複製品。




由於通往中國的海路航行意外頻傳,前往中國的六百個耶穌會士,不到一百個能順利抵達,因此歐洲人仍持續不斷地找尋通往中國的陸路途徑。囿於萄牙握有遠東傳教權,在法國派遣洪若翰等多位國王數學家以海路方式前往中國之際,法王路易十四被說服另尋前往中國的陸路途徑。法國於是在1868年另派遣耶穌會士組成的一科學傳教團,希望從俄國前往東方。當時在俄羅斯,若無備有法令文件,禁止任何人繞境西伯利亞以前往中國。已抵達莫斯科的法國科考團只得派員再返回巴黎取得相關文件,路易十四在此情況下因此致信給彼得大帝和康熙帝。
在給彼得大帝的信中,路易十四請求俄羅斯能協助法國耶穌會士繼續其中國旅程。路易十四給康熙帝的信中寫道:
至高無上、偉大的王子,最親愛的朋友,願 神以美好成果使您更顯尊榮。獲知在陛下身邊與國度中有眾多飽學之士傾力投入歐洲科學,我們在多年前決定派送我們的子民,六位數學家,以為陛下帶來我們巴黎城內著名的皇家科學院中最新奇的科學和天文觀察新知;但海路之遙不僅分隔您我兩國,亦充滿意外與危險;因此為了能滿足陛下,我們計畫派送同樣是耶穌會士,即我們的數學家們,以及敘利伯爵,以最短與較不具危險的陸路途徑以便能率先抵達您身邊,做為我們崇敬與友誼之表徵,且待最忠誠見證者敘利返回之際能發表您一生非凡的作為。為此,願 神以美好的成果使您更顯尊榮。1688年8月7日寫於馬利,
您最親愛之好友
路易
然此派遣團最後無功而返,此書信也未能送達康熙手中。
原信件是古法文,據說就算是一般法國人也未必看得懂。是先由古法文翻譯成今日法文,再翻譯成中文的。

另外幾件牽扯到「禮儀之爭」的展品,像是「抄寫得西洋堂內康熙三十一年碑文」或者康熙寫給教皇的「紅票」,也都反映出當時東西宗教、文化交流的現況。利瑪竇來傳教時對中國人敬天、祭祖、祭孔的行為都說沒問題,因此康熙也覺得天主教沒什麼問題,但是後來的傳教士認為不可崇拜偶像,要禁止敬天祭祖的行為,因此康熙寫信給教皇提出抗議,也就是「紅票」。為了怕教皇收不到,印了很多份讓前往西方的人不斷帶過去,總之是透過各種管道希望可以送到教皇手上。有趣的是,教皇在1939年才正式宣佈天主教可容許華人文化的敬天、祭祖、祭孔。(這何止是康熙退位、清朝結束?根本就已經在打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抄寫得西洋堂內康熙三十一年碑文

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朝中央政府針對各省天主教徒活動向地方官員頒佈了一道寬容命令,正式准予天主教徒在中國自由傳教。這是天主教在華發展史上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重要事件,也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清朝官方唯一承認天主教自由傳教的法定文件,在歐洲當時甚至譽之為「1692年的寬容敕令」(Edict of Toleration)。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寬容敕令頒佈的背後,卻與康熙中期浙江地區爆發一場嚴厲查禁天主教的活動密切相關。
法國李明神甫出版的《中國近事報導》中,對浙江地區禁教事件過程有著詳細的記錄。事件起因於自清初以來天主教徒在浙江地區活動日趨積極,進而引起當地士紳官員的疑慮。當時浙江巡撫張鵬翮謹奉程朱理學,敵視異端邪說。在官民反教情緒的鼓動下,巡撫遂發佈禁教命令。不僅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下令驅逐當地西洋教士,甚至逮捕教民、拆毀教堂並銷燬教會書籍。當時負責統籌杭州教務的意大利傳教士殷鐸澤(Prospero Intocetta, 1625-1696)試圖與巡撫交涉失敗後,隨之請人送信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張誠(Jean Francois Gerbeillon, 1654-1707)、葡萄牙傳教士徐日昇(Tomé Pereira, 1645-1708)、以及比利時耶穌會士安多(Antoine Thomas, 1644-1709)等人請求協助。
康熙三十年(1691)十二月十六日,徐日升與安多兩人即以欽天監職官身份,向康熙皇帝呈遞題本一份,內容敘述浙江禁教的無理行為、並憶述順治帝以來君主對西洋教士如湯若望、南懷仁的眷寵與優遇,進而強調教士盡心推動西學、協助朝廷解決中俄邊境糾紛的貢獻。據此希望朝廷能保護在華傳教士並准予傳教的自由。康熙帝對教士遭受的處境深表同情,深感來華傳教士協助朝廷治理兵器、修正曆法,參與外務交涉,既無為惡亂行,更與邪教不同。隨之諭令內閣大學士會同禮部官員必須妥議具奏。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初二日,由禮部尚書顧八代領銜覆奏,指出在華西洋教士查無違法行為,宜下令地方不應禁止傳教,各省教堂應照舊存留。最後獲得康熙帝批准並行令各省一體實施遵行。
上述禮部覆奏原件經已失傳,抄件現今保留在國立故宮博物院軍機處檔案中,提供了解康熙年間天主教在華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三、中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會─模倣製作
在耶穌會士與西洋人士直接與間接的引介下,東西方兩大君主與臣民對於彼此各自擅長的學問與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進而進行學習、模仿與製作。
由於康熙皇帝的個人實際經驗,使他對於西學有著莫大的興趣,萬幾餘暇勠力學習西方天文、曆算、幾何、物理、醫學、解剖學等西學。因為皇帝的需要,來自西洋的傳教士或主動、或被動地一再從西歐帶來各種教學所需的工具、儀器與書籍。為了教與學的便利,並在皇帝的要求下,傳教士多將西方科學翻譯成滿文,以做為教材。為了推廣這些西學,康熙皇帝也曾要求將它們翻譯成漢文後刻版印刷。至於學習西學所需的科學儀器或工具,除了有傳教士直接攜帶來的,或路易十四的贈禮外,也有內廷造辦處匠役的精美仿製品。
除了科學儀器或數學工具,康熙皇帝也醉心於當時西方的玻璃工藝,展品中的康熙款透明玻璃水丞,器底琢刻篆書「康熙御製」款識;從器形看來,應是一件康熙朝內廷研製玻璃工藝初期,仿造歐洲墨水瓶而成的玻璃器皿。
當西方人士透過阿拉伯人看到中國精美瓷器,尤其是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便興起仿製之心。雖然初期還不能掌握燒製中國式硬瓷的配方,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陶瓷匠役們仍設法在錫釉陶與軟瓷上模仿中國青花瓷器的裝飾風格,希望能生產出與中國一樣精美的青花瓷器。
最初的學習是模倣,「依樣畫葫蘆」是文化交流的必經過程。最有趣的當然就是前面引用故宮網頁內文提到的各種西學工具、儀器與書籍。如下面這件手搖計算機:



這種盤式手搖電腦是法國科學家巴斯加於1642年在巴黎首制成功的,後來由傳教士介紹給康熙皇帝的,受到康熙皇帝的喜愛。
這件手搖電腦是清宮依照巴斯加電腦的原理自製的。利用齒輪裝置可進行加減乘除運算。電腦表面有十個圓盤,表示十位數。每個圓盤分為上盤和下盤,即位盤表示十位數。上盤中央刻有拉丁拼音的數位名稱,周圍按逆時針方向刻著由1到9阿拉伯數字,1與9之間有一空格,在空格中安有上下移動的銅檔片。移動銅檔片,可以看到下盤內刻數的數碼。
下盤周圍也分為十格,裏外又分為三圈,其外圈佈十小孔,用撥針插入小圓孔,可以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下層圓盤。
在下盤的十個圓盤之下各安裝一個十齒的齒輪,下盤轉動,齒輪也隨之轉動。當上盤空格的讀數超過9時,如繼續轉盤,齒輪可帶動左邊的齒輪轉動一格,就使左邊的讀數增加1或減少1。明確地說,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下盤,讀其中圈的數碼,可體現進位,中圈的數碼用於加法及乘法,讀其內圈的數碼,可體現退位,適用於減法及除法。
故宮所藏的這台電腦,做工精緻,外觀華貴,操作簡單方便,是展現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珍貴文物。
這個手搖式計算機令人嘖嘖稱奇,據說還可以開根號;但導覽員表示目前沒有人知道這怎麼用。其他儀器如「銅鍍金半圓地平日晷」,或是展場裡的整套數學工具(圓規、角尺、鴨嘴筆之類的),都很有趣。

路易十四那邊呢?無法參透東方硬瓷的製作方式(陶:粗、陶土、1000度、會滲水;瓷:細、高嶺土、1250度、不會滲水),還是想盡各種辦法仿製青花瓷,在陶器上做出青花──有趣的是,我們的青花是白底藍紋,他們做了藍底白紋。上面的「仿東方」圖案繪製,呈現西方人想像中的東方人長相,十分微妙。

錫釉陶藍地中國庭園人物紋瓶(一對)


四、交會的燦爛火花─創新製作
在傳教士與中西方人士直接或間接的積極推介下,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中法雙方經由直接模仿,進而各自發揮創意,在文化與藝術方面分別孕育出嶄新的風貌,呈現出東西雙方經由密切的交會後所迸發出的燦爛火花。
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玻璃工藝以Bernard Perrot(1640-1709)所燒製者最負盛名,本次展覽中借自法國的七件玻璃器,或由其親手製作,或出於其工坊。這些玻璃器有吹製的,也有模製的,更有吹製加模製的,不一而足。
當時法國先進玻璃工藝吸引著康熙皇帝的目光,遂在造辦處建置玻璃廠,並且成功的燒製出單色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灑金玻璃、玻璃胎琺瑯彩等品類。當時燒製的成品不但供皇帝自己玩賞,也作為賞賜大臣的禮物,以示榮寵。此外,皇帝也曾將玻璃胎畫琺瑯器皿賞賜西洋人士,以展現內廷研製這項工藝的成就。 
除了玻璃工藝,西歐的畫琺瑯工藝也曾深深吸引康熙皇帝的目光。此時除了開創出華麗的金屬胎畫琺瑯工藝外,匠役們也將琺瑯釉彩繪在瓷胎與宜興陶胎器表,成為後人稱頌的琺瑯彩陶瓷器。 
千年來,中國瓷器的燒製馳譽國際,傳教士遠來中國傳教,也肩負介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有關中國人燒製與使用瓷器的情形當然也在報告聞見之列。歐洲陶工經由實物的觀察與模仿,加上傳教士的報告,對於中國的青花瓷器的紋飾,從模仿到創新;路易十四時期發展出的垂帷紋飾,精緻而華麗,甚具特色。 
在繪畫藝術方面,經由傳教士的推廣與教導,當時滿漢畫家都曾創作出具西方透視法的畫作,甚至有油畫作品傳世,顯示出當時中西繪畫技法交會、融合的時代意義。
這是另一個有趣的主題。愛上了琺瑯的康熙,什麼都想拿來畫琺瑯看看會變什麼樣子。原本的「銅胎畫琺瑯」不稀奇,來試試看玻璃胎畫琺瑯、金胎畫琺瑯、瓷胎畫琺瑯、宜興胎(紫砂壺)畫琺瑯怎麼樣?

玻璃胎畫琺瑯藍地牡丹膽瓶

這「玻璃」是不透明白玻璃,全世界只剩三件,展場裡有兩件(其中那個有裂痕又補起來的杯子是私人借展)。玻璃胎的難度在於琺瑯的每個顏色因為釉料需要的溫度不同,都得分開燒,而玻璃本身也是燒出來的,要拿捏這麼多不同材質、色彩的溫度相當不容易。因傳世隨附有乾隆朝為之配製的木匣,透過匣蓋上所刻「康熙年製玻璃胎畫琺瑯花卉藍地膽瓶一件」,而得知該件作品產燒於康熙時期──沒錯,這就是雞婆(又愛亂蓋章)的乾隆會幹的事,以前看過那個「皇太極御用鹿角椅」也是他給人家加了一大堆有的沒的紅木裝飾上去。

銅胎畫琺瑯花卉方盤

「銅胎琺瑯花卉盤」難度不是銅胎,而是形狀和花的姿態。「銅胎方型淺盤,器緣呈波浪狀,口沿、四角與底邊鍍金。盤內由四組綠色縱橫曲線分為二十五格,每格內繪折枝花,有連枝並蒂者,亦有兩種花卉或植物相搭配者,計有梅、蘭、荷花、芝蘭、水仙、海棠、牡丹、茶花、玉蘭、秋葵、石竹、芙蓉等十餘種。中心格內為正倒兩朵纏枝番蓮花。內壁四面環繞碧藍地轉枝花卉紋,與外壁之黃地花卉紋作不同方向之律動。口沿鑲邊處飾以白地褐紫色卷草紋。此盤之背面同樣以四組縱橫曲線分為二十五格,但圖形為左右正倒相疊之侈口鼓腹瓶形器。瓶身有盤螭紋、蕉葉紋、花葉紋、渦卷紋等裝飾紋樣。盤心有“康熙御製”四字雙行楷書款。每格內分別以白地與淺藍、淡黃、淺綠、淺紫、桃紅五種暈染色調繪飾於紋樣上作搭配,並有二處以點狀虛線為飾。深淺暈散的色彩與倒正交錯的弧形紋產生一種虛實相生,帶有重疊反影與多面稜鏡互映的視覺意象。」故宮網頁上沒有盤背面的照片,在現場值得細細品味。

瓷胎畫琺瑯花卉盤

這就是「瓷胎」啦,有趣的是盤子本身是明朝永樂年間的盤子,康熙把清宮庫藏拿來做成雙鉤琺瑯。所以「在前人的物件上加工」也不只是雞婆的乾隆會做的事嘛。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

「宜興胎」其實就是宜興的紫砂壺。康熙朝獨有,因為在紫砂壺上琺瑯不怎麼顯色,實在不好看。

另一件故宮特展網頁上找不到的富麗華貴的金胎琺瑯碗,現場仔細看可以看得出每個圖案(顏色)都是凹進去再填上琺瑯的,因為在平平的金面上琺瑯釉料不好附著,所以把它敲凹了再填色。

最後一個展區是貿易瓷──中國瓷窯做給外國人的,甚至是接單的製品(訂做的啦)。形制和傳統瓷器有微妙的不同,有些依然非常的傳統(我很喜歡其中一件畫上忘了是楊家將還是樊梨花的盤子),但更多是「西方人想像的東方」,或者加上西方形制的瓷器物件。幾件人物塑像融合東西特色,甚至變成「西方人穿著東方的服裝」有點不倫不類,但也實在有趣。

因為時間關係,現場許多有趣的解說內容沒能記下來,這裡也沒辦法仔細記錄啦(我們下午一點半進展場,兩點半開始聽導覽聽到快要四點半,匆匆忙忙的看到五點閉館還覺得不過癮)。展覽到2012年1月3日,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強烈推薦大家去故宮看看這個有趣的展覽!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