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是超過數千公里的交易網路,東起於中國西安,西至地中海。並非指單一條道路,而是遍佈東亞和西亞間的商業網路,包括陸路與海路。這次展覽由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與美國自然使博物館攜手合作,展出來自美國自然使博物館的文物和標本,配合自然造景、影片、電腦互動展示、動手玩遊戲,展示7400公里陸域絲路上的四個城市:中國古都西安、綠洲城市吐魯番、商業大城撒馬爾罕以及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巴格達。根據導覽員的說法,這條路線,亦即張騫出西域打通與後續經營的主要路線。
因為這個展覽非常難得的可以拍照(只是不能用閃光燈),所以我也就忍不住手癢拍了不少照片。不過一則大年初二展場人山人海水洩不通,二則我出門時忘了帶相機備用電池,三則也不是要「介紹這個展覽給其他人」,就只是拍自己有興趣的內容而已。
絲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駱駝,因此一進展場,迎面而來的就是駱駝。
駱駝可以負重250-300公斤(大約五個人),兩週不喝水──駝峰裡儲存的是脂肪,不是水──水存在胃囊以及紅血球中。長長的睫毛和可關閉的鼻孔可以抵擋風沙,在沙塵暴要來襲之前,駱駝會聚集在一起把頭埋進沙裡,也讓商隊有機會應變。
這次展覽的主要路線與城市名稱
整個展覽主要分四區:西安、吐魯番、撒馬爾罕、巴格達,不過另外還有蒙古包和沙漠體驗區。
一、西安
西安(西方的和平)又名長安(長久的和平),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最多達兩百萬)。經過規劃的城市設計,有「東市」和「西市」兩個市場──我們現在所謂的「買東西」可能是由此而來的。
中國曾經是歷史上唯一的絲織品來源,因此西安展區內重要的展品就是「絲」。
抽絲剝繭
會場有活生生的蠶寶寶
來自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提花機
「抽絲剝繭」要先剝繭再抽絲,「絲絲入扣」來自織布的過程要把絲線放進「筘」中,「錦上添花」則是在已經非常美好的絲綢上加上花紋,意味好上加好。
不過,高經濟價值的商業機密──蠶絲,怎麼流出去的?
藏在公主的假髮髻裡
和親的公主為了讓自己還有絲綢穿,把蠶卵和桑樹種子藏在假髮髮髻裡偷偷帶出去。加了各色西方圖案的絲綢傳回中國,也使中國的布料有了西方花色變化。
最上方的布是波斯常見的圖案,其下第二、三塊布的花紋已轉化為中國風格的圖案。第四塊布上有來自中亞的雄獅,第五塊布則是類似佈局但圖案換為中國的鴛鴦。
絲路,也造成重要的音樂交流。
波斯的巴特琴、歐洲的魯特琴、中國的琵琶和揚琴,系出同門;「胡琴」更是在名稱上就明明白白顯露了身世。駱駝背上坐著五位樂師(前面說過駱駝的負重能力約可載五人),中央的隨樂起舞,旁邊那位彈的可是琵琶──最早的琵琶是橫著彈的。
宗教也透過絲路傳播,使中國成了許多宗教的聚集地──國際都市西安有許多外國人。
中亞來的騎士
八角金杯上的音樂家與舞者是西方人
「角杯」造型來自西亞
大口水壺源自羅馬設計,傳入波斯與中亞,最後到中國。鳳頭是中國的符號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是東羅馬帝國,因當時認為只有統一天下的「秦」足以與唐代並稱,故把富強的東羅馬帝國稱為「大秦」。碑頂上還有小小的十字架符號。
二、吐魯番
綠洲城市吐魯番有名的,是坎兒井和豐饒的瓜果,尤其是葡萄。坎兒井利用地下通道引山頂雪水減少蒸發,以豎井取用之。
因天候炎熱,發展為「夜市」。各類毛皮、珠寶、羽毛、瓜果、香料、布料,都可見於市集。
狐狸毛皮、珊瑚、骨螺、象牙
獸皮
礦物、珠寶
羽毛
瓜果
瓜果、蔬菜
導覽員說倒吊著的豬是酒壺,西瓜下方是冰箱(不過豬尾巴長那樣嗎?怪怪的)
藥材
顏料
織品、棉花
還有嗅覺體驗區──聞香測試。
這區還滿好玩的,不過有的味道實在很可怕。
三、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即今日烏茲別克,是富饒的商人之城。有大量的旅館、驛站,「紙」沿著絲路由此傳到西方。
造紙過程簡介
這區比較有趣的,是紙發明前用來書寫的媒介。
竹子,亦即竹簡。小小的三十六計
中國的絲綢
印度、東南亞的貝多羅葉(乾燥的棕櫚切片)。第一次看到聞名已久的貝多羅葉!
希臘、羅馬,塗了蠟的(木質)寫字版
中東,以蘆葦尖筆在黏土板上書寫楔形文字
莎草紙
羊皮紙(刮下羊皮做成紙)
紙的傳入,使伊斯蘭世界的閱讀、書寫風氣開始盛行,學者研究科學、語言和文學。
醫學文本:阿拉伯科學家(現代光學之父)海什木,人眼的結構
因為氣候不同,過了撒馬爾罕就要換駱駝了──絲路東段適合雙峰駱駝,西段適合單峰駱駝──因此駱駝又出現了。
傳說中的「駝鈴」!
中國的駱駝雕像
中國的駱駝夫雕像,鬍子、尖帽、腰帶,顯然是個西方人
旅館
互動螢幕後面的布景圖是當時的旅館,廣場中央大洞是讓駱駝喝水的地方。
繼續西行,就到了巴格達。不過在這之前,我決定先去看蒙古包和沙漠體驗區。
「包」是滿州語的家、房子,蒙古語稱為「格爾」。蒙古包由天窗、頂杆、牆、門等部分構成,內外覆毛氈。方便拆卸,利於搬遷。一般在蒙古包內會擺放火爐、桌椅、櫥櫃、三層櫃、鍋盤、奶桶、茶壺等生活用品。
蒙古包
裡面是成吉思汗嗎?
馬頭琴!
蒙古包外的馬
蒙古包旁邊是沙漠體驗區,號稱氣溫高達35度以上。不過也許是這波寒流威力驚人,在人工沙漠裡實在不覺得有那麼熱。
沙漠體驗區門口有展場的第四隻駱駝
沙漠動物互動區,嗯……木板或紙板做的動物實在有點無趣……
沙漠裡的死人骨頭!
說實話,我覺得這區蠻無聊的,就是地上鋪一些沙,溫度調高一點,造景成沙漠的樣子(黃沙、仙人掌),旁邊加一些常識說明(沙漠氣候介紹、海市蜃樓介紹、在沙漠裡遇險要怎麼逃生)。遇到踢著沙玩的小朋友只會讓人想趕快逃出來。
四、巴格達
巴格達,學者之城。伊斯蘭世界的首都。建於西元762年,環形的城市集中了許多的學者、科學家和哲學家。
「吹玻璃」的藝術,西元前100年在中東發展出來,幾世紀後在伊斯蘭世界達到顛峰,其後藉由貿易通道送往中國;玻璃在中國被視為最稀有的珠寶。(複習:康熙大帝與太陽王特展,即使到了清朝,玻璃還是相當珍貴稀有的東西。)
吹玻璃簡介
由於科學發達,也有各式珍貴的機械發明。
水鐘
查時間用的星盤
星盤的背面有類似「以管窺天」的「照準儀」,透過兩個小孔對準星星測量高度,再由星盤正面找到該顆星星,以旋轉盤查出外圍的時間。實際玩了一下,好難啊──我在星盤上找不到參宿四。
機械儀器之書:伊斯蘭技工發明的水鐘
手繪天文論著:此展品為1569年的手抄本。
恆星之書:西元九六四年。仙女座大星系
藥材書:此頁記載薄荷、羅勒、百里香與石蠶屬植物
天體儀:伊斯蘭天文學家認為夜空包覆地球
星盤
另外,伊斯蘭藝術家也把阿拉伯字母的曲線形狀,轉成書寫的藝術。西元十三世紀初期,巴格達有的圖書館提供紙、筆、油燈,讓學生抄寫文章並製作自己的書,學生免繳學費,有免費的食宿及醫療照護,每個月還能得到一個金幣。
西班牙格拉那達的阿爾罕布拉宮門上的壁版縮小複製品
以祝文和古蘭經條文裝飾的瓷器
米哈拉布磁磚,指示麥加的方向
展覽的最後一部份,是「海上絲路」。由於西方對中國瓷器的大量需求,陸域絲路難以運送大量瓷器,因此發展出海上絲路。雖然海上絲路的距離比較遠(約9600公里,陸上絲路約7400公里),但如果善加運用季風,六至七個月就到了。因此即使可能遇到海盜和暴風雨,海上絲路還是逐漸擴展,甚至比陸域商隊更發達。
帆船模型
沈船展示。船身是柚木或椰子樹,利用椰子繩固定,沒有釘子。
船艙裡的樣子
古代的貨櫃──利用大甕裝載杯碗等易碎瓷器
大甕裝載貨物的樣子
解說牌
西元851年,一位阿拉伯旅人記錄了從波斯灣到廣州的旅程。「廣州:中國人既高又帥氣,在所有人類中,他們有最黑的頭髮,而且婦女們會讓頭髮在空中飄動。」「西沙島礁:海裡有很多座山,在每兩座山之間有船可通過的水道。」──咦,阿拉伯人比中國人矮嗎?
整個展覽我看了四個多小時,從早上10:40進去自己先看一輪,回頭補拍一些照片,出去休息一下,再進場跟13:30到14:45的定時導覽,15:00左右離開。平心而論,這個展覽的設定、布景、氣氛還不錯,解說做得也還算詳盡,不過展出的物件項目遠少於我的預期──語音導覽只有21件,在會場動線設計不佳、年初二人數眾多極為擁擠也還要排隊的狀況下仔仔細細全部看完一輪(加拍照)才只花一個半小時左右(康熙大帝與太陽王我自己看兩個半小時都看不完,這還不算跟導覽的時間),造景解說多於實物展示,因此認為全票250有點太貴,甚至就算能買到優惠票(團體票190)我都覺得還是貴了點。
不過,還算是個滿有趣的展覽啦。展期到1/29,對絲路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參觀一下,也很適合帶小朋友去參觀唷(前提是請好好控制小朋友,不要讓小朋友在展場裡搞破壞到處亂撞亂卡位亂鑽、趴在解說牌上,甚至動手拉扯展示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